跳到主要內容區
banner-g05

鍋島亞朱華(Nabeshima, Asuka)

副教授 

鍋島亞朱華(Nabeshima, Asuka)                        

電子信箱: asuka@mx.nthu.edu.tw                    

連絡電話: 62065

聯絡地址: 人社院A408室

研究專長: 明代思想、中國經學、日本漢學

| 學歷 |

日本二松學舍大學中國學文學博士

| 經歷 |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2009.08-2010.07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 2007.08-2008.03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訪問學員 2005.07-2007.06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2004.07-2005.06


 

| 學術著作目錄 |

一、專書

  1. 鍋島亞朱華,《明末における『大學』解釈―李見羅と許敬菴を中心に》(日文),日本二松學舎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3月。

二、期刊論文

  1. 鍋島亞朱華,〈由《大學》三綱領的詮釋探討日本江戶初期的儒學發展─以藤原惺窩治經方法為中心〉(中文),《漢學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二期(總號第89號) 20176
  2. 鍋島亞朱華,〈明末『四書』注釈書日本伝来後の受容と影響―『四書知新日録』を中心に―〉(日文),《日本漢文學研究》第11號,頁1-25(2016年3月),〔科技部研究計畫103-2410-H-007-055〕。
  3. 鍋島亞朱華,〈近一百年日本《大學》研究概況—1900-2010年之回顧與展望—〉(中文),《中國文哲所通訊》第25卷第4期,頁47-69(2015年12月)。
  4. 鍋島亞朱華,〈明儒許敬菴對《大學》的解釋〉(中文),《經學研究集刊》第5期,頁215-226(2008年11月)。
  5. 鍋島亞朱華,〈日本傳存『敬和堂集』四種篇目對照表—附:許孚遠略年譜〉(日文),《漢文學解釋與研究》第9輯,頁159-203(2006年12月)。
  6. 鍋島亞朱華,〈王心齋の淮南格物説について〉(日文),《陽明學》第16号,頁114-125(2004年3月)。
  7. 鍋島亞朱華,〈李見羅の「修身」と「知止」の思想〉(日文),《日本中國學會報》第55集,頁122-136(2003年10月)。

三、專書論文

  1. 鍋島亞朱華,〈日本幕末陽明學者的《論語》詮釋—以林良齋《論語學徵》為例〉(中文),刊於《日本江戶時代《論語》學之研究》(2018年,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429-458)。【現職內著作】

  2. 鍋島亞朱華,〈幕末陽明學者吉村秋陽的解經方式—以《大學賸議》為中心—〉(中文),刊於《離詞‧辨言‧聞道——古典研究再出發》(2023年01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391-411)。

四、研討會發表

  1. 鍋島亞朱華,〈幕末維新期陽明學者東澤瀉的「修己治人」觀〉,「中華民國當代日本研究學會2021年會暨全球疫情下的日本與印太:學術理論與政策實務兼顧的日本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師範大學東亞系,2021年11月14日。
  2. 鍋島亞朱華,〈由《四書知新日錄》探討明末思潮—以〈中庸章句〉 註解為例〉,「2021 年宋明清儒學的類型與發展 VIII學術研討會」於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21年10月22日。
  3. 鍋島亞朱華,〈幕末陽明學者林良齋「太虛」觀的繼承與創新---以《陸王學徵》與《儒門空虛聚語》為中心〉,「2020東亞儒學的經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2020年11月29日。
  4. 鍋島亞朱華,〈幕末陽明學者吉村秋陽與陽明後學〉,「陽明學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於浙江工商大學東方語言文化學院,2019年11月2日。
  5. 鍋島亞朱華,:〈明末新四書學的發展〉,「中國哲學的豐富性再現---荒木見悟與中日儒學國際研討會」於復旦大學哲學學院,2019年9月14日。
  6. 鍋島亞朱華,〈《大學》註釋書的傳播與幕末陽明學者〉,「東亞文化意象的傳衍與流通 ~國際聯合工作坊~」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9年2月25日。
  7. 鍋島亞朱華,〈明末《四書》註釋東傳日本與在地文化的交涉、影響與演變—以《四書知新日錄》為例—(中文)〉,「2015年青年學者東亞儒學學術論壇」於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2015年8月4日。
  8. 鍋島亞朱華,〈幕末陽明學者的經學觀(中文)〉,「東亞思想文化與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清華大學人社院,2014年2月24日。
  9. 鍋島亞朱華,〈明末三教思想對日本江戶初期儒學的影響―以藤原惺窩為主(中文)〉,「2013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學術研討會」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2013年12月5日。
  10. 鍋島亞朱華,〈明末における「新四書学」の一側面(日文)〉,「シンポジウム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漢学」於日本二松學舍大學,2013年11月30日。
  11. 鍋島亞朱華,〈徳川光圀の儒学思想について(日文)〉,「第3回水戸德川家舊藏儒學關係史料調査報告會」於東京湯島聖堂斯文會館,2013年9月7日。
  12. 鍋島亞朱華,〈吉村秋陽と明末の儒学者たち―『大學賸議』を中心に―(日文)〉,「白山中國學會 第四回發表大會」於日本東洋大學,2013年1月26日。
  13. 鍋島亞朱華,〈幕末陽明學者吉村秋陽與明末思潮(中文)〉,中研院「近世東亞文化意象與使節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12月21日。
  14. 鍋島亞朱華,〈日本陽明學者對《大學》的詮釋 (中文)〉,「日本四書學史研討會」於清華大學人社院,2012年11月2日。
  15. 鍋島亞朱華,〈現存於日本的明儒《四書》註釋—以《四書知新日錄》為中心—〉(中文),「青年學者論壇」,於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2010年5月21日。
  16. 鍋島亞朱華,〈陽明後學的《大學》詮釋:李見羅與許敬菴〉(中文),「心、禪與經典:日本學者論明清思想史」於清華大學人社院,2009年6月5日。

五、其他

【校註】

  1. 鍋島亞朱華(合編),《清原宣賢漢籍抄翻印叢刊Ⅰ大學聽塵》,東京汲古書院出版,2011年10月。

【解說】

  1. 鍋島亞朱華(合編),《日本德川博物館藏品錄 II德川光圀文獻釋解》,上海古籍出版社、日本德川博物館出版,2014年。
  2. 鍋島亞朱華(合編),《日本德川博物館藏品錄Ⅰ朱舜水文獻釋解》,上海古籍出版社、日本德川博物館出版,2013年。

【編輯、解說】

  1. 鍋島亞朱華,新書漢文大系《傳習錄》(日文),明治書院出版,2003年7月 。

【譯註】

  1. 鍋島亞朱華,許敬菴先生墓志銘訳注(上)(日文),《漢文學解釋與研究》第10輯,頁163-178(2008年3月)。
  2. 鍋島亞朱華,許敬菴先生墓志銘訳注(下)(日文),《漢文學解釋與研究》第11輯,頁93-110(2009年9月)。

【翻譯】

  1. 鍋島亞朱華,若水俊〈徂徠學中的《詩經》〉(日翻中),《國際漢學論叢》第四輯,2014年1月。
  2. 鍋島亞朱華,中嶋隆藏《靜坐 : 實踐與歷史》,負責第四章〈明代儒者的「靜坐」論〉(日翻中),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3. 鍋島亞朱華,中野三敏〈十七世紀日本儒學界中之陸王學的定位〉(日翻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20》卷3期,2010年9月。
  4. 鍋島亞朱華,張崑將〈龍溪﹑鄭霞谷﹑山田方谷の「知言養気」章における脈絡性解釈の比較—東アジアにおける陽明学比較の一視点〉(中翻日),「東亞儒學與日本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5. 鍋島亞朱華,吉田公平〈荒木見悟先生的學問〉(日翻中),《當代》第226期,2006年6月。

【口譯】

  1. 鍋島亞朱華,吉田公平〈日本陽明学理解的特色〉 (日翻中),中研院「近世東亞文化意象與使節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3所,2012年12月21日。
  2. 鍋島亞朱華,德川眞木〈彰考館、水府明德会所蔵の朱舜水文献の内容及びその利用方法について〉(日翻中),「朱舜水與東亞文明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台灣大學文學院,2010年11月5日。
  3. 鍋島亞朱華,松浦章〈朱舜水日本来航時の日中文化交流〉(日翻中),「朱舜水與東亞文明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台灣大學文學院,2010年11月6日。
  4. 鍋島亞朱華,長谷川正江〈水戸藩関係記録類に見える朱舜水関連記事について― 儒教儀礼を中心に―〉(日翻中),「朱舜水與東亞文明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於台灣大學文學院,2010年11月6日。
  5. 鍋島亞朱華,中野三敏〈十七世紀日本儒學界中之陸王學的定位〉(日翻中),「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中研院史語所,2009年9月12日。
  6. 鍋島亞朱華,佐藤保〈近代東亞漢文世界〉(日翻中),「四海斯文自一家:東亞使節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於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9月10日。
  7. 鍋島亞朱華,大島晃〈井上哲次郎的東洋哲學史研究〉(日翻中), 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圓桌會議,2008年12月22日。
  8. 鍋島亞朱華,佐藤進〈藤原惺窩的經解及其繼承:關於《詩經》「言」的訓讀〉(日翻中),「第五屆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臺灣大學,2008年3月29日。
  9. 鍋島亞朱華,石塚晴通〈德川時代的漢文訓讀〉(日翻中),「第五屆日本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於臺灣大學,2008年3月28日。
  10. 鍋島亞朱華,黄俊傑〈十八世紀中日儒學異同試論〉(中翻日),「東亜文化交流與經典解釋國際學術研討會」,於臺灣大學2007年10月1日。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