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從心得到論文:中文領域學術寫作工作坊」
「從心得到論文:中文領域學術寫作工作坊」成果報告
撰稿∕中文系博士生周世平
一、概述
本工作坊於2025年6月21至22日假人社院C501教室舉行,邀請中文領域內學有專精的青年學者,來與清大中文所的碩士班研究生分享對於學術寫作的想法與經驗。依照學術寫作及研究論文的不同面向,工作坊共分為四個場次──問題意識、文獻回顧、文本分析、研究方法,分別邀請適合的講者與會分享。
本工作坊原預計參與人數約16-20人;報名截止時,第一日報名人數17人,第二日報名人數19人;活動第一日實際簽到人數17人;第二日實際簽到人數17人。
二、各場次小結
(一)「問題意識」場次
本場次邀請我校大學中文兼任講師莊勝涵先生與會分享。主講人從生活化的情境舉例,說明所謂的「問題意識」大多來源於「認知衝突」,而「認知衝突」則產生於「既有知識」和「焦點資訊」之間的落差、不協調。也就是說,當我們在閱讀文獻或研究論文時,發現與過去的知識無法契合的現象或訊息,此一認知衝突便是問題意識產生的契機,也是往往是開啟研究的出發點。另一方面,主講人也進一步強調,學術寫作在闡明問題意識時,必須脈絡化既有知識,如此才能凸顯焦點資訊為何能引發問題意識,使得所提出的問題在學術脈絡中具有正當性,以穩固研究的基礎。

(二)「文獻回顧」場次
本場次邀請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後研究員朱先敏先生與會分享。主講人從「為什麼我們需要文獻回顧」談起,並以影劇《懸案解碼》為喻,說明學術研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先掌握過去的學者已經把研究問題、論述推展到什麼境地,如此,才能在此基礎上繼續開展研究議題,並且避免重複已有學者做過、嘗試過的研究,而這正是「文獻回顧」的目的。寫作方面,主講者以自己的論文為例,展示了撰寫文獻回顧的技巧──如何靈活地將過去研究用自己的語言脈絡化,而把詳細的資訊留置於註腳中,是初次接觸學術寫作的研究者們可以持續努力的目標。

(三)「文本分析」場次
本場次邀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錢瑋東先生與會分享。主講人以「理解他者的技藝:如何從事文本分析」為題,區分四個子題:一、抱持懷疑:進入文本之前,二、擺落常識:文本的字裡行間,三、紙上考古:文本所在的文獻世界,四、想像現場:文本發生意義的歷史文化語境,相當全面地涵蓋了從文獻流傳到文化語境等,從事文本分析時裡裡外外須留意的問題。過程中,主講人舉出許多眾所熟悉的文本、文人為例──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裴子野〈雕蟲論〉、李清照〈武陵春〉、曹植、陶淵明等──展示了如何從文獻、歷史語境等角度切入,從而在這些耳熟能詳的文本中發現問題,以求有機會建立更為立體周延的詮釋。主講者鼓勵研究生同學們練習在面對熟悉的文本時,也要拋開前理解,採取一種「彷彿自己從來沒讀過」的視角,如此才有機會發現過去未能發現的問題。

(四)「研究方法」場次
本場次邀請臺大歷史所博士候選人王齊聖先生與會分享。主講人會前提供兩篇指定閱讀材料,並以自己的學術寫作歷程為例,揭示研究方法與問題意識的關聯,說明人文學科,尤其是文史領域,基於學門特質及材料限制(古典尤然),難有固定的研究進路;因此,研究者需清楚掌握所欲處理的問題,細緻地構思合理有效的處理方式,包含材料與步驟,始能事半功倍。
本場次講者及與會同學有較充分的討論,可惜仍未有餘裕就章節安排的角度切入,揭示研究方法如何落實在文章的行文/架構脈絡中,殊為遺憾。

(五)綜合討論
除四場專題分享外,工作坊二日結束前都設有綜合討論的時間,供同學向主講者盡情提問。過程中,同學提問與討論都相當熱絡,相信本工作坊能帶給同學一定的啟發。

三、問卷回饋
本次工作坊結束後,共收回12份回饋問卷,問卷分為整體回饋及個別場次的回饋。從問卷結果來看,與會同學對於本工作坊無論在整體活動安排或個別場次內容都有相當正向的回饋。
(一) 整體而言,你覺得本工作坊對你在從事學術寫作或研究思路的幫助程度如何?
(二) 聽完「問題意識」場次後,你對以下相關面向的掌握度如何?
(三) 聽完「文獻回顧」場次後,你對以下相關面向的掌握度如何?
(四) 聽完「文本分析」場次後,你對以下相關面向的掌握度如何?
(五) 聽完「研究方法」場次後,你對以下相關面向的掌握度如何?
(六) 對本次工作坊的建議(內容規劃、時程安排、實際流程等皆可,亦不限於前述項目)
本次工作坊結束後,共收回12份回饋問卷,問卷分為整體回饋及個別場次的回饋。從問卷結果來看,與會同學對於本工作坊無論在整體活動安排或個別場次內容都有相當正向的回饋。
1 |
覺得主辦單位能集結這麼多優秀的青年學者前來指導研究生,真是非常用心!如果我在10幾年前讀碩班時能聽到這樣的分享,應該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
2 |
謝謝主辦單位提供機會讓大家可以瞭解學術寫作的範式以及研究者的實際操作經驗。兩天最後也非常有趣的安排了自由交流的時間,不過,或許應該提供大家簡短的自我介紹時間,可以讓大家更熟悉彼此的研究背景跟經驗~ |
3 |
演講非常充實,也非常實用,對寫論文非常有幫助。希望明年一樣可以造福學弟妹。(最後感謝朱老師的分享,文獻回顧是我預期最無聊,但聽完最有趣的場次) |
4 |
如果有問卷來即時提問應該更好,期待未來工作坊能更細分領域 |
5 |
非常有收穫 |
6 |
規劃流程非常棒,講者也帶給我們新生許多想法,工作坊實作的部分可能需要有更多研究想法才能參與討論,個人*(新生)覺得小可惜,希望還會有與論文寫作相關的講座 |
7 |
我覺得這個工作坊對我而言是重新審視自己的論文,而且我尚有時間修改,所以幫助甚多。但回想碩一,如果在尚未確定題目或是還在摸索的時候就聽,可能會不知從何學起。如果已經準備口考好像又太晚了。如果能有兩次工作坊,初階跟進階(進階實作)可能會對大家都有幫助? |
四、結語
學術社群的活動,以知識生產、交流為核心,尤其是「寫作」。有鑑於現今學術界對於學術寫作的要求更勝以往;另一方面,中文領域的學術寫作又往往與其研究的不同階段、面向存在千絲萬縷之關聯,以上種種皆加深了中文領域學術寫作的難度。本工作坊的初衷即在於回應上述問題,為研究所新生打下基礎,以便來日完成從知識領受到知識生產的跨度。從問卷回饋與工作坊期間的討論來看,本工作坊至少做到了引發與會同學對相關議題的理解與思考;至於下一步──如回饋問卷中同學們所建議的:是否分領域、區分初階與進階並繼續舉辦等──則有待未來的思索與耕耘。
本次工作坊自構想到提出申請,在時程上稍嫌倉促,未有機會向本系以外單位申請經費,萬分感謝中文系系辦、諸位師長的大力支持及經費挹注,讓本工作坊得以順利舉辦、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