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2023從學術旅程到未來展望青年學者與李歐梵院士的世紀對話報導
「從學術旅程到未來展望:青年學者與李歐梵院士的世紀對話」報導
文:陳葦珊(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張康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圖:潘芊樺(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本系日前(10/13)在總圖書館一樓清沙龍舉辦「從學術旅程到未來展望:青年學者與李歐梵院士的世紀對話」活動,由系主任侯道儒先生作為主持人,邀請國立清華大學名譽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歐梵先生擔任主講人,與哈佛大學的曲洋先生、國立清華大學的余能城先生、國立臺灣大學的張康文先生、愛丁堡大學的郭楓先生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的李志勇先生等五位優秀的青年學者齊聚一堂,展開跨世紀的人文學術對談。
對談過程中,先由主持人以及系上顏健富先生拉開序幕,為聽眾介紹李歐梵院士、五位青年學者的學術歷程與研究重心。對青年學者的研究有初步認識的李院士率先提問,為何大家從事的不是「瞻前」研究,如AI、後人類,而是「顧後」、回到晚清與五四的議題。聽完青年學者的研究關懷,李院士表示認可之餘,也提請留意「世界」與「本土」或「最大」與「最小」之間的對話與弔詭關係。他提到,若其指導的學生眼光太窄,只留意個案,他會提醒不要見樹不見林;相反,如學生一直「高來高去」,則會要求提供細節。
問及文學研究的理論運用,李院士分享,自己常把理論當文學或思想史閱讀。讀理論時,他不會特別考慮如何運用在中國文學研究;也反對套用西方理論,認為中國文學應有自己的脈絡。但他不否認,閱讀理論可刺激思考,產生研究新視野。同時,李院士也提到自己對時新理論保有距離;並提醒理論有好有壞,「第一流的理論是不會過時的」。
至於文學與歷史的關係,李院士坦誠,自己不滿一些把文學材料變作歷史資料的研究。然而,仍有兩者結合得好的作品,比如林毓生的魯迅研究。以林毓生與其他優秀學者的研究為例,他企圖說明好的文學足以介入乃至超越歷史,捕捉這一點正是研究者的任務。
當青年學者提問如何選題、甚麼題目才是好題目時,李院士認為「追求真理」是第一義,而真理一般事關根本,比如時空的問題。他認為不愁沒有題目,關鍵是如何處理與發展。他亦補充,抽象的大問題需要實際材料來證明;而材料常常會自己說話,研究者只要跟著它走,當可闖出一條生路。
「文學研究有很多弔詭與偶然」,李院士如此笑言。面對眾多際遇與方向,他有時將錯就錯,選擇一條歧路,並期待柳暗花明。這符合李院士最愛提的英文詞 “serendipity”(偶然),也呼應前兩日(10/11)他在清大名譽博士專題講座的標題「迷蹤達道」。
在整場活動上,五位青年學者向李歐梵院士拋出各種面向的問題,李歐梵院士則以幽默有趣的口吻一一接住,為現場的學者、聽眾解惑,也給予青年學者們一定的肯定與鼓勵,並道出自身的觀點與判斷。最後,與本活動題目「未來展望」相呼應,延伸出有關未來研究的發展方向與期待。台上充滿熱情又活躍的互動、台下頻頻點頭贊同的回應,一同徜徉學海,談天說地的熱烈氛圍,讓這場盛宴完美劃下句點。
活動照片:
圖一:系主任侯道儒先生與顏健富先生拉開活動序幕
圖二:活動現場熱烈對談中
圖三:李歐梵院士(前右一)、侯道儒主任(前左一)與
青年學者張康文先生、余能城先生、曲洋先生、郭楓先生、李志勇先生會後大合照。
圖四:李歐梵院士為書迷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