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三)】學術演講—羅仕龍:民國初期中國文論在法國的傳播:以曾仲鳴《中國詩史論》為例

5/13(三)文論研究中心講論會系列公告

【時間】5/13()15:30-17:30

【地點】人社院C416

【講者】羅仕龍(清大中文系)

【題目】民國初期中國文論在法國的傳播:以曾仲鳴《中國詩史論》為例

【摘要】曾仲鳴(1896-1939),1912年留法,1921年里昂中法大學成立之初任秘書長,1925年返華後歷任國民政府秘書、汪精衛秘書等職,1939年被誤刺身亡。曾仲鳴中法著作均多,其以法語撰寫的中國詩歌著作主要有三本:《中國詩史論》(1922年法國出版,1936年上海聯華書報社出版)、《中國無名氏古詩選譯》(1923年初版,1926年增修再版)、《唐人絕句百首》(1927年出版)。《中國詩史論》法文標題 Essai historique sur la poésie chinoise,上海版標題更名為 Histoire de la poésie chinoise(意為「中國詩歌史」),顧名思義是以「史」觀為中心所發展出來的詩論。書中關於詩人生平、作品譯介固然占了相當份量,但同時不厭其煩梳理歷代詩歌體裁演變、格律音韻等形制,又將朝代興迭與詩歌風格變遷連結,使得一部中國詩歌文學史同時鑲嵌了政治社會的星星點點於其中。從中法文學交流的意義上來說,此書首度完整地系統呈現中國詩歌四千年進程,而不僅限於斷代或單一流派詩人的研究,將中國學界的詩史分期觀引進法國漢學的詩歌研究。更重要的是,相較於西方文學以小說、戲劇為主流研究,中國文學歷來以詩歌為主幹:曾仲鳴《中國詩史論》的出版,無疑是對法國讀者確認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核心地位,因為在同一時期以及在此之前的法國漢學界,事實上並沒有小說、戲劇單一文類的文學史論或通史出現。本次討論會將以《中國詩史論》為出發點,與來賓交流民國初期中法文學交流概況及其在域外漢學史上的意義。

1090513講論會